發布日期:2022-07-14 點擊率:82
中國這個“世界工廠”能不能成為“世界實驗室”?昨天,受邀2009浦江創新論壇的國內外專家把話題聚焦在“研發全球化”上,他們認為:在經歷了全球制造業大批轉移來華的階段之后,已出現全球研發資源向中國集聚的態勢,中國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研發投資目的地,并有能力承擔全球研發中心的東移。
從30家速增至1250家
自上世紀80年代起,全球汽車、電子信息、醫藥等產業的制造環節紛紛向中國轉移,“Made in China”的產品開始遍及世界。在這種產業布局形成多年后,隨著中國自身產業制造能力和知識競爭能力的提升,新一波轉移潮流來臨了。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調研表明,1999年時,跨國公司來華研發中心只有30家,而十年后的今天已增至1250家。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,多數在華研發中心還獲得新增投入。
論壇上,微軟相關負責人印證了這點,其在華研發布局已較完善。目前,他們建立起中國研發集團,并有亞洲研究院負責前端研究、亞洲工程院負責后續開發。集團首席技術官、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表示,中國在個人電腦、服務器、移動通信、互聯網等領域都是全球最大市場,并擁有僅次于美國的IT從業人員規模,已超過印度、日本、美國等,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研發投資目的地。
“溢出效應”大于“擠出效應”
專家認為,在研發全球化浪潮中,中國應該是一個受益者,大批研發中心相繼而來,技術“溢出效應”大于“擠出效應”,與自主創新并不矛盾。薛瀾教授指出,9成以上跨國公司都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研發資源,將5成左右研發經費投向本土之外。“中國應抱著更加開放的心態,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研發中。”
位于張江的桑迪亞醫藥技術(上海)有限公司是國內從事研發外包服務的重要企業。董事長王曉川博士認為,跨國公司將研發任務細分,并外包給國內企業,從早期單向的分包、發包,已轉向更為高端的雙向協作模式。她說,這種模式不是建立在中國較低的研發成本基礎上,而是建立在較高的研發技術基礎上,本土企業與跨國企業一樣,具有進入重要研發環節的機會。
“走進來”還要對等“走出去”
全球化研發并非只是別人“走進來”,國內企業也應對等地“走出去”,在更寬廣的國際市場上實施創新。有人已成為先行者:據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昌竹介紹,截至目前,華為已在世界各地設立14處研發中心,還與各國通信運營商等合作,建立起20個聯合創新中心。在美國、印度、俄羅斯、瑞典等地的分支機構,研發人員以當地為主。華為每年堅持將10%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,并將全球研發資源“為我所用”,其產品目前被世界50強通信運營商中的36家采用。
事實上,中國500強企業同樣擁有投入全球研發的實力,但據了解,目前國內500強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僅1.3%左右,平均每家投入不足6億元。這與世界500強3%到5%的研發投入比重相比,還不足以支撐其全球研發格局,亟待加強和突破。
下一篇: PLC、DCS、FCS三大控
上一篇: 北方交通重工欲成煤機